我認為台灣的麵食大略可分為乾麵(用肉燥和醬料等來拌著吃的)、
清湯(用大骨熬煮的﹚、羹湯(勾芡的)、牛肉麵、日式拉麵等,
是以一種湯底為主,然後用不同食材和配料變化成不同的麵食。
例子:羹湯類有肉羹、魷魚羹、土魠魚羹、花枝羹等,然後以這些為主,搭配白飯、麵條、米粉等,
就成了肉羹飯、肉羹麵、肉羹米粉等;當然羹湯類還有蚵仔麵線、大腸麵線是不能忽略的~
檳城的麵食則是每一種都有各自獨特的湯頭和配料,連辣椒都各有分別,馬虎不得。
請看我下面的介紹(注意各種麵食搭配的辣椒):

(老實說,單就辣椒這一點,台灣就被打敗了,無論哪一種麵食,若要吃辣,
只有千篇一律的店家提供的一大罐又鹹又不辣的辣椒醬,只有偶爾可以遇到不錯的~)

福建麵,近年有人改稱蝦麵,檳城以外的地方都稱為蝦麵,我個人堅持要叫福建麵~
湯頭是用蝦殼去熬煮的,可以選擇單吃麵條或米粉,若沒有特別講明,老闆會給麵條加米粉;
配料有豆芽、小蝦切片、瘦肉片、水煮蛋切片和油蔥酥(有些還會放空心菜)。
記得中學時,我的母校----檳城華人女子中學的食堂(也就是台灣學校內的福利社)有一攤福建麵超好吃,
我有很多同學怕胖,不敢吃麵條,所以每次一到休息時間,就會聽到有人跟老闆說:
「福建麵一碗,不要麵,加蝦,加湯!」或是「福建麵一碗,不要麵,豆芽、蝦子多一點!」
哈!好懷念那些對白喔~
有些麵攤會準備滷汁,讓客人可以選擇要不要加一點到蝦湯裡,或是把蝦湯換成滷汁湯;
若是前者,我會跟老闆說:「福建麵滷參湯(請用台語說ㄌㄛˋ ㄔㄢ ㄊㄥ)一碗」;
若是後者,我就會直接說:「滷麵一碗」,老闆端上來時還會附上蒜泥醬。
不過,這種情形很少發生,因為我太愛喝蝦殼高湯了!


這是咖哩麵,請注意,這道麵食在馬來西亞別的地方,還有新加坡,都被稱為叻沙(LAKSA),
其實以檳城人的觀點來說是不對的,叻沙(LAKSA)是檳城另一種非常著名的麵食,我下面會介紹,現在還是先講回咖哩麵。
咖哩麵跟福建麵一樣,如果沒有特別跟老闆要求要麵條還是米粉,就會是兩者混著吃;
湯頭是椰奶加香料和水熬煮成的,顏色有的呈雪白色,有的則是淡褐色(請看以下兩張圖);
配料有豆芽、魷魚、血蚶、豬血塊、小油豆泡和新鮮薄荷葉(魚丸和鮮蝦不是常態,是剛好我這次吃到的這兩家有放);
血蚶和豬血塊近年來很多人因為健康因素,會要求老闆不要放,我因為很久才吃一次,就照單全收,不挑了~
新鮮薄荷葉以前我都會要求老闆不要放,因為我覺得它的味道有點奇怪,現在年紀大了反而喜歡,
覺得它會讓濃郁的湯頭增添一股清新的香味~
咖哩麵的辣椒是深色的,因為它加了紅蔥頭等香料,先爆香炒過再給客人自行加添。
我覺得吃咖哩麵是一種視覺享受,因為剛端上桌時,湯頭是淺色的,搭配不同顏色的配料,
等到把辣椒加入拌勻後,又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和味道,棒極了!





這才是真正的檳城叻沙(LAKSA),湯頭是用魚肉熬煮的,使用的麵條類似台灣的米苔目,
配料有鳳梨、洋蔥、生菜、薄荷葉、薑花,還有絕對不可以少的蝦膏;
若要吃辣,老闆給的會是切片的紅辣椒或是如圖所示的小辣椒(湯匙內黑黑的就是蝦膏)。
小時候的我,點這道麵食時會說:「叻沙一碗,只要鳳梨和蝦膏多一點,其他配料都不要!」
到了中學時期,已經進步到只要求不加洋蔥了,但是鳳梨和蝦膏是絕對少不了的~
記得那時候在母校檳華附近(新關仔角Gurney Drive的圓環)有一攤賣叻沙和春捲的,
老闆是一位老婦人,只有一個小推車、一張桌子、四張椅子,
我幾乎每天放學都特地繞到那裡,點一碗叻沙再加兩條春捲,剛起鍋的春捲浸泡了叻沙的湯頭後,
又香又酥脆又酸酸辣辣又有魚肉伴隨入口,那滋味真是棒透了,跟一般沾辣椒醬吃的滋味是不一樣的!
那是我沒有父母伴隨,自己在路邊攤用餐的初體驗,第一次是跟同學一起,之後我就自己上場了~
哈!為了吃,甚麼都敢做!
畢業後再也沒去吃過,好懷念喔~




這一家的叻沙沒有鳳梨,有點可惜,但是湯頭有滿滿的魚肉,勉強過關啦~


這是粿條湯,湯頭跟台灣的切仔麵、擔仔麵一樣,是用大骨熬煮的,
主食是粿條,比台灣的板條還要細還要軟,有人會點用粿條加麵條;
配料有絞肉丸子(或是瘦肉片,也有的是放雞肉)、魚板、魚丸、芹菜和香菜末和油蔥酥,
搭配的辣椒是切片的新鮮辣椒,並且要加上醬油,因為這道麵食非常清淡,有些人吃配料時喜歡沾醬油吃。
以前我家的前後方各有一攤很出名的粿條湯,每次要跟人家說我住那裡,只要報上任一家的名號就可以~
我其實沒有很愛這道麵食,但因為好吃的就在我家附近,也就三不五時會去光顧,
但也只限這兩家,其他地方的我都不吃!因此,這兩張圖是我媽點來吃的,不是我喔!
自從搬家後,我已經很多年沒吃粿條湯了~




不知不覺,這篇越寫越長,為了方便大家閱讀,我決定把乾麵類寫在另一篇,就敬請期待囉~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uthb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