檳城除了娘惹糕,還有很多好吃的糕點值得推薦。
首先登場的是很像台南「包子祿」和「萬川號」水晶餃的「菜粿」(請用台語發音:ㄘㄞ ㄍㄨㄟˋ),
但是外皮比較薄,我認為它應該要改名為「水晶菜粿」。
這盤的內餡是豆薯:


豆薯如下圖,在台灣也有人稱它為涼薯;檳城人則稱它為ㄅㄤˇ ㄍㄨㄤ。
有在我們智慧之家吃過飯的台灣朋友應該都有吃過我煮的肉絲、魷魚絲和紅蘿蔔拌炒豆薯這道菜。

[Image Source: http://img117.imageshack.us/i/74853404ck9.gif/]

這盤的內餡是韭菜:

我必須承認,在來台灣之前,我從來不吃韭菜餡的,因為我很怕韭菜的味道。
但是有了第一年在林口僑生大學先修班的住宿生體驗後(就是學校餐廳供應甚麼就得吃甚麼,挑吃就只有餓肚子),
我學會吃韭菜水餃、韭菜盒子、韭菜鍋貼等,
之後回檳城就也會點韭菜餡的菜粿來吃,甚至覺得它比豆薯餡的還好吃!
不敢吃辣的可以直接吃,我和老公則是把很多辣椒醬放進內餡後再一整顆放進嘴巴慢慢品嘗!

這是芋頭糕,檳城人稱為ㄛˇ ㄍㄨㄟˋ。這家做得太敷衍,完全沒有芋頭塊,只有蝦皮和油蔥酥,令我有點失望。


這是我心目中檳城芋粿該有的,最基本的樣子,跟菜粿一樣,要沾很多辣椒醬才好吃。

[Image Source: http://farm4.static.flickr.com/3554/3323087468_aacd69dff9.jpg?v=0]

這是涼糕,檳城人稱它為鹼仔粿(請用台語發音 ㄍ一 ㄚ ㄍㄨㄟˋ),也就是台灣的粉粿。
冰冰涼涼的,跟台灣一樣,沾黑糖漿吃。
小時候只要聽到小販叫賣的聲音,一定會跟外婆討錢,然後帶著自家的碗去買一份回來跟外婆一起享用。
大了以後反而少吃了,這次竟然發現有人在賣,趕緊買來重溫一下味道~
可惜,鹼水味重了點,跟記憶中的味道有點落差~
是我口味變了,還是‧‧‧?


這是Apong(ㄚˇ ㄅㄛㄥ),有點像台灣的可麗餅,旁邊酥脆,中間鬆軟。
一定要趁熱吃,冷了就像照片中這樣軟趴趴、沒有朝氣的樣子~


在網路上找到這張圖,看起來比較好吃~

[Image Source: http://3.bp.blogspot.com/_4tYCxPnw2ig/R_B_Na8Hk5I/AAAAAAAAANc/RJusAHBi7j0/s400/DSC05987.JPG]

還有一款是體型較小、有香蕉和甜玉米餡,而且有對折起來的,是我的最最最最最最愛!
一片只賣台幣三元,而且我記得是2008年回去過年時才漲價,之前都只賣兩元!
因為我家就在附近,從小就愛吃這家的Apong。
我記得以前是可以選擇要香蕉還是甜玉米餡,後來老闆可能為了省事,就把兩種餡料都放,沒得選了~
我覺得這樣更好,因為我兩種都喜歡~
我每年回去一定會載著老公去買,因為攤位在繁忙的大馬路旁,非常難停車,一定要有一人在車上,一人下去買。
這次回去沒吃到,好可惜!
我為了找上面那張apong的圖才發現原來我喜歡的這家已在網路上被大肆報導了,證明好東西是隱藏不住的~
大家若有興趣,不妨點圖片來源的連結去瞧一瞧,可以看到老闆的身影和製作的情形喔~

[Image Source: http://www.petertan.com/images2/apong-guan-dsc1252.jpg]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uthb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